翻页   夜间
快看小说 > 童年记事 > 第67章 普及音乐会,放暑假了
    普及音乐会

    大考后第二天,我妈给我和海伦拿来了两张陕西南路上的上海市体育馆(现在的卢湾区的体育馆)观摩票。到了会场,才知道这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舞蹈学校的汇报表演。来观看的都是参加中学文艺汇演的学生,我妈中学的一个节目获了奖。这个节目我和海伦一起看过,讲的是一位越南南方青年抗击美国侵略的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叫阮文追。

    与别的音乐会不同,这是一台向中学生普及音乐和舞蹈知识的演出。民乐组老师先向观众介绍民乐的起源和发展,随后他开始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和它们在乐队中的作用。他每讲一种乐器,一个学生就示范演奏一下。他讲得通俗易懂,使我对这些民乐器有了不少了解。然后,他指挥起整个乐队,为我们演奏了两支曲子。想不到在无线电里听到的民乐合奏,就是眼前这些乐器奏出来的。

    和民乐组的老师一样,管弦乐队的指挥也向我们介绍了各种西洋乐器,学生在一旁示范,使我们大开眼界。那个学生吹起萨克司风来屁股还要一扭一扭,膝盖弯上弯下,好像不扭屁股,气就接不上来。长号手鼓起腮帮子,将拉杆滑过来再滑过去,音阶就出来了。我想万一他手臂抽筋,那就演砸了。虽然以前我也听过音乐会,不过只认得钢琴、竖琴、大小提琴、小号和圆号等。通过指挥这么一讲解,现在我也认识了那些乐器。有了这一星半点的乐器知识,要是以后林媛再讲起西洋乐器,我也能搭搭腔了。

    接下来的舞蹈表演是海伦最爱的,她从幼儿园就开始练舞蹈了,阿姨要把她送进舞蹈学校,将来做个舞蹈家。

    首先,一个老师简单地介绍了舞蹈的起源和它最基本的语汇,讲得简单一点就是一个舞蹈动作表达了什么意思。

    接着舞蹈学校的学生为大家表演我国的民族舞蹈,有藏族的、维吾儿族的、朝鲜族的、蒙古族的和黎族的,这些民族舞蹈都非常的优美。我觉得很奇怪,怎么从头到尾没有我们汉族舞蹈呢?我便问海伦。她告诉我,我们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而汉族在这方面比其它民族就逊色多了。我不服,说秧歌就是汉族的。海伦说秧歌单调,就是这么扭来扭去的,再说我们汉族不少舞蹈都是向少数民族学的。听她这么一说,我也就没话了。

    下面那个节目,就让我心服口服了,那是傣族的孔雀舞。一群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女孩子,穿着印有孔雀羽毛的细沙长裙,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她们的动作轻盈而灵敏,舞姿婀娜优美。她们的手往头上一举,手就摆出了孔雀头的造型,嘴巴还一张一闭的,好像在鸣叫。手往地上一放,就像鸟在地上扒东西吃,非常的逼真。特别是连续的小耸肩和抖肩,使这些小孔雀显得更加活泼、轻快和热情。

    这时我想起了一件事:“海伦,阿姨是不是要你去考舞蹈学校?”

    海伦点了点头。

    “听说那个舞蹈学校要住读,一星期放一天假。这样你就不能到阿婆家来吃饭了,我们也只能一个礼拜见一次面了。”

    海伦又点了点头。

    “那你自己想去吗?”

    海伦没有回答,不过她的眼神告诉我,她自己也想去。

    突然,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反正海伦要去舞蹈学校我就是不高兴,本来蛮好的心情也打了大大的折扣。

    “啊呀,阿巍。我又不是现在就考,还要等一年呢。”海伦知道我的心思。

    “海伦,你舞跳得这么好,应该去考。弄堂里的人都说你将来是个大明星。”

    “那你开心一点呀。”

    我怎么开心得起来呢,但我还是对她笑了笑。我知道,那一定是傻笑。

    乘车回家的路上,她告诉我这次大考她没考好,因为有几次大的排练和演出,没有多少时间来复习。

    现在轮到我来安慰她了:“这次大考是很难的,又不是你一个人没考好,我也没考好,我们不和林媛比。成绩不是还没有下来吗,说不定你都是五分呢。再讲成绩好了又不能当饭吃,德明经常这样讲的。”

    “你不要跟他学。如果我们考得不好,阿婆会不开心的。”

    “阿婆晓得啥,我就跟她讲大家都考得不好,你不要担心。”

    她看着我,笑了起来。海伦不漂亮,但只要她一笑,人就好看多了(后来才弄明白,人一笑一哭,五官就移位,等于天然整容。有的人一笑就漂亮,有的人一哭就难看,当然也有相反的效果),因为阿婆经常对她说,“若要俏,常带三分笑。”她最听阿婆的话,逢人便笑。海伦妈也常常微笑,但妩媚迷人多了。而海伦的微笑就让你舒服、放心多了。

    大考的成绩报告单下来了。大家一年的埋头苦读,终于有了收获。就像我预料的那样,海伦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几个男生的成绩都不错。特别是德明,他的成绩跳了好几级,看来他的零用钱可以长一节了。最让人可喜的是,我班三个留级生全部和我们一起升了上来。自从他们留到了我们班,就再也没有留过级,这全是周老师教书有方啊。

    放暑假了,这是最开心的事,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年里最美好的时光。不过我们有暑假作业,一星期还要办一次小组,组长要检查作业。此外,每两个星期我们要返一次校,周老师要了解一下我们的暑期生活,部置一些额外作业,目的是要压压我们玩的劲头,免得开学后大家提不起精神。

    为了便于大家阅读,现附上人物表

    人物表

    德明—阿巍邻居,结拜兄弟,幼儿园至中学同班同学,上海东台路古董事场个体户,收藏家

    小黄阿巍领居,结拜兄弟,幼儿园至中学同班同学,崇明农场职工顶替进工厂,开贸易公司

    大铭阿巍邻居,结拜兄弟,幼儿园至中学同班同学,中学毕业进大工厂,私营企业老板

    阿巍—由阿婆带大,与德明他们结拜兄弟,幼儿园至中学同班同学,中学毕业读技校,大型百货公司上班。考入大学读英语,毕业后大学任教

    晓萍阿巍邻居,幼儿园小学同班同学,小黄同桌,电脑专业,某工业局白领

    海伦—由阿婆带大,阿巍邻居,幼儿园小学同班同学,早年参军当文艺兵

    丽华阿巍邻居,小学同班同学,中学毕业去崇明农场,后顶替回沪,德明二嫂

    林媛阿巍邻居,幼儿园至中学同班同学,大铭同桌,中学毕业去黑龙江,七七年大学生,国家机关工作,后下海成大企业总裁

    福民阿巍邻居,小学中学同班同学,中学毕业参军,回沪后提干

    勇强阿巍邻居,小学中学同班同学,中学毕业进工厂

    李明阿巍邻居,小学中学同班同学,中学毕业进工厂,后去日本留学谋生

    亚洲阿巍邻居,小学中学同班同学,中学毕业去崇明农场,后顶替回沪

    阿明阿巍邻居,小学中学同班同学,中学毕业去崇明农场,后顶替回沪

    徐敏—阿巍小学同桌,留级生,小学同学,脑子有毛病,照顾进生产组

    小凤—德明小学同桌,小学中学同班同学,中学毕业去崇明农场,与亚洲结婚

    王海珍—小学中学同班同学,冷美人,有小缺陷,照顾进环卫所工作

    振宇—后弄堂小学中学同学

    月亮疤后弄堂小学中学同学

    小阿三后弄堂小学中学同学

    周老师—上海市卢湾区八联民办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

    王校长—捣蛋鬼的克星,学校撤消后成卢湾区嵩山街道干部

    陆老师—算术老师

    陆老师—英语老师

    王老头—传达室工作

    阿婆—前楼阿婆,带大阿哥,阿巍和海伦

    阿娘—宁波到上海,家庭妇女

    外公—退休在家,原住上海西区乌鲁木齐路

    阿巍阿爸—果品公司经理,著有为(学术月刊)撰写的(谈谈大城市卖西瓜的哲学问题),(一九六五年)。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五日人民日报刊载,第二天(五月十六日)全国各大报纸转载。任一九六六年上海赴北京观礼工农代表团副团长。

    阿巍妈—中学人事干部

    阿哥—中学期间当兵

    阿妹—华师大毕业,大学教师

    大伯—家住重庆路淮海路

    二伯—南市区工人,家住南市区金家坊

    四叔—工作不详

    小叔—交通大学学生

    张妈—德明妈,苏州嫁到上海,里弄生产组工作

    德明爸—复旦大学毕业,大银行行长

    大哥—光明中学六七届高中,留沪工作

    二哥—格致中学六八届初中,苏州家乡插队,后顶替回沪,丽华丈夫

    四弟五弟—八十年代大学毕业

    德明叔叔—复旦大学毕业,复旦教授

    小黄阿爸—大厂总工程师

    小黄妈大厂总会计师

    小黄哥—鸽子爱好者,六七届初中,留沪工作

    小黄姐—六九届初中,因病留沪工作~

    大铭阿爸—大企业厂长

    大铭妈—蔬菜公司采购员,全国劳动模范

    吴妈—大铭奶妈,绍兴人,视大铭为亲生儿子,享大铭福养老

    大铭阿哥—高中生,黑龙江插队

    大铭阿姐初中生,云南插队

    晓萍阿娘—信佛,姜家当家人

    晓萍阿爸—公司经理

    晓萍妈—医生

    晓萍大伯—无业

    晓萍小叔—社会青年,经人介绍进上海电影厂当临时工拍电影

    晓萍两姑姑—六六年前大学生

    海伦阿爸—工人,六七年造反成局革委头头,后与海伦妈离婚

    海伦妈—纺织厂工人,文艺爱好者,能歌善舞兼报幕主持

    林媛父母—工作不详

    林媛阿姐—农村插队

    丽华阿爸—五十年代初山东到上海谋生,码头工人

    丽华妈—家庭妇女,做汰衣裳阿姨

    丽华大妹—和我们同龄,分上海工作

    丽华小弟—捣蛋鬼,小流氓头子,后靠炒股票发财

    丽华三妹、四妹—八十年代大学生

    江湾伯伯—阿婆的大儿子

    丽娟—江湾伯伯的女儿

    摔跤师父—上海市摔跤队,六七初参加“上体司”,教阿巍德明摔跤

    阿明阿爷—小人书摊主

    阿根阿爷—弄堂扫地,解放前弄堂看门,一身好武艺

    弄堂口小皮匠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