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看小说 > 西晋为君 > 第二十四章 钦定正史诏
    事情确定下来,司马越遂马不停蹄地筹备起相关事务来。朝堂的热闹也迅速跟着降温,与前几日的氛围相比,呈断崖式跌落。

    也许是受了打击,皇帝也一连两天,情绪表现低落,朝议时多半时间都不开口说话,然后草草下朝。百官自然也心聪目明,乐得没有事,安心享受平和,没人去管他。

    第三天,情况突然起了变化。朝议一开始,皇帝接连颁布了两个诏令,打破朝政的平和。

    其一,募兵诏;

    其二,钦定正史诏。

    先是曹官上前,展开布帛,宣布募兵诏内容。

    内容概括如下:

    招募天下侠士英豪,欲从军而保境安民、建功立业者,出于自愿,皆可应招。并按其本领、军功给以粮饷、抚恤、加官、升迁等种种待遇。

    不问出身,不问籍地,农家子、商贾子、世家子、士家子、吏、匠等皆可。

    并,良家子弟优先(按时缴纳赋税、无违法犯罪记录、无恶迹风评等者)。

    曹官洋洋洒洒念了一大段内容,口干舌燥。内容之多之细致超乎众人想象,特别是待遇、要求等细则,闻所未闻。

    百官大臣耐住性子听完,早已有人按捺不住,忙要出列奏事。

    司马炽板着脸,挥手止住。

    又一名宦官跟着移步上前。再次展开一张布帛。

    这次内容是钦定正史诏。

    其言:

    自三皇五帝,厥有文明。华夏一族,延续中原。三代后分春秋战国,一统于秦。秦汉以降,曹魏至晋。孔圣人作《春秋》,左丘明有《国语》,继而春秋有三传。皆记历史,微言大义,不使后人而忘之也。

    汉时司马公发愤,遂成《太史公书》;班氏良史之家,薪火相传,成就《汉书》。汉末分三国,三国统于晋。记史之风气,盛行于今。

    人有才略长短,书有良莠不齐,并传天下,好恶难分。今招天下贤人志士,饱读之才,拟为后汉、三国、本朝钦定正史论,以传后世,亦不使后人而忘也!

    寥寥百言,更是让人哗然。

    与兵事而言,爱好雅事、崇尚玄虚的百官更关注后者。如今记史之风,特别盛行,稍微自认有点才能的人,都会尝试自编纂一段史书,以期自娱、提高声望或留名后世。

    不光爱好玄学者,清谈玄学之余,皆爱论史,还有那不喜玄学,儒经传家的门第、学者,更是以经史不分家为准则,钻研经学的同时,史书也不丢下。

    历史上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里,诞生了众多史籍,只是可惜战火无情,除了寥寥,如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常璩《华阳国志》等,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司马炽看着堂下百官议论纷纷,不露表情。火已经烧的够了。戏也演得差不多了。

    司马越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么他也得拿点自己想要的。

    他之所以颁布后者这个诏令,并在这个时候,一是为了借此之名作为招贤纳士的举措,培养自己人;

    二也是为了跟司马越抢人,不能让他因南迁而带走太多人才,虽然其更喜欢玄虚类人才,而不是治政良才,但保不齐别人是跟着他的声望走的;

    三是趁这个时机,正好司马越因南迁无心它顾,又怕自己阻拦他不让他南行所以会迁就自己的心理,略施策略;

    四也是完美背景,司马炽原身就是一个研史狂,皇帝爱好史学,所以招揽天下史学之才,开个同好会,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百官尽管哗然,但出言反对的并不多。而是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一条募兵诏上。

    关键是因为募兵诏给予的待遇实在太丰厚了,粮饷、抚恤、加官、升迁等诸如此类的。

    西晋的兵制是士家制,也就是实行兵户。一日为士家,终生为士家,子子孙孙也为士家。士家也只能跟士家通婚,生子自然还是士家。

    这是西晋军兵的主要来源。

    同时募兵制也同样存在。但一般都是小规模的,招纳的也多是流民、无赖、罪人、商家子、赘婿等等社会地位地下、生活难以为继的人。有粮饷待遇,但并不丰厚。

    司马炽今天的募兵诏让他们大开眼界,不习惯的同时,自然要反驳。

    朝堂闹哄哄的,司马炽不动如山,脸依旧板着,无悲无喜,无嗔无怒。

    “闹完了就退朝吧!”把握火候,等时机差不多了,司马炽站起身,对着瞬间安静以为陛下要发飙的百官,轻飘飘来了这么一句。

    接着,就甩袖径直走了。

    王衍、温羡、高光、傅祗等高官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看来陛下还是有气。怕是因为我们逼迫他,他也反过来逼迫我们。好让太傅不要南行!”

    一旁傅宣出言,朝父亲道。

    傅祗闻言,瞬间恍然,“难怪陛下如此!”

    王衍等人也立马心有明悟,相视苦笑。今天太傅因筹办南迁之事到了关键,没来上朝,没想到皇帝突然来了这一手。

    “真是让人不省心啊!”尚书令高光心里叹道。想着自己接受太傅的劝说,支持其处理南迁之事,是不是真的正确?

    东海王掌朝后,他虽然朝他靠拢,但心里并不是完全支持他,而是秉着不能再乱下去的心思。

    他跟惠帝也算有患难之交,从洛阳到邺城,再回洛阳,再到长安,几经颠簸,都是他一路携着那个不慧的皇帝前行,见证了他的可怜和可悲。

    惠帝没了,他既伤心,又松了一口气。江山终于不用再折腾了。

    为此,他也站在司马越一边,为其整揽朝政。新皇登基,他又怕两人为争权起矛盾。还好新皇对太傅很恭谨、依赖。

    听到太傅想主持南迁,他心里也多想了一层心思。太傅主动离开,没了摄政,那就彻底断绝了争权的发生。他还是希望皇帝来治政的,毕竟他才是正统。

    然而现在,看着皇帝这般“胡闹”,他有点心灰……新皇对太傅太过依赖了!

    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到司马越耳朵里。王衍也马不停蹄第一时间拜访,对其讲述。

    司马越此时正忙着梳理各大家族南迁的意愿以及百官谁随行台的处理,略为思虑片刻,没有想到有什么值得自己警惕的,便不再放在心上,“随陛下去吧。这段时间顺着他点!说不定他过会儿,平静下来,就会宣我入宫,跟我交代他是怎么想的。”~

    “来来来,夷甫也帮孤整理一下这些事务。一听孤要南行,都要跟来,真是……”司马越幸福地苦笑着。

    “太傅名望如此,世人慕你,如百川归海。”王衍当即笑言道。

    司马越哈哈大笑,大手拍着王衍肩膀,“夷甫放心,到时我也会跟陛下商量,带上你南行的!回去,放心吩咐汝妻,早些收拾家资准备吧。”

    “臣,叩谢王爷!”王衍连忙施了一个大礼。

    果不其然,很快,宫里来了宦官,宣太傅入宫议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