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看小说 > 陛下息怒 > 【028:十一重臣共议;完善科举制】

【028:十一重臣共议;完善科举制】

    三月二十二,距三月初二太极殿十一重臣共议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科举制创设一事已过去二十日,苏东终又诏十一重臣于太极殿统一科举制完善意见。

    长达二十天的缓冲,九大士族重臣也逐渐接受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一事,他们虽知创设科举制对于士族门阀的未来将有冲击,但无奈于皇主大志所向,他们也只能顺从。

    毕竟创设科举制是利国利民的事,而今朝廷人才匮乏,士族又举荐人才不济,致使朝廷人才断层,满朝尽是老目浑浊,迟暮之人,难见青年才俊。

    九大士族重臣虽心以士族为重,但隋朝的强大也令他们惴惴不安,依照而今的局势,若他们再不支持国治,那南朝陈终会被强大的隋朝兼并,但那时候城破国亡,他们士族也会随之毁灭。

    苏东心中欣慰,九大士族重臣能明析其中道理,也让他暗松一口气。

    创设科举制,大选人才,乃是立国大治、改革图强的第一步,苏东还真怕九大士族重臣不予支持,与他相持。那样的话,满朝士族文武也势必不会支持,纵算苏东以天子令强令推行科举制,那也必会步步维艰,难以顺利推行,到那时,苏东的强国之梦完全就成了笑话,南朝陈的政权也完全没有了未来。

    十一重臣共执科举制完善,尚书令袁宪率先进言,认为科举制核考范围应于士族教育范围一致,应以《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为核考范围。

    苏东点头,同袁宪一样,他心中也将四书五经列为科举制核考范围,四书五经乃是儒学经典,具有极深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是中华儒家文化精华的集大成者,凡学子皆应熟学。

    可还未等袁宪话语尽落,中书令毛喜便进言,他认为科举制核考范围决定未来南朝陈文化学派的走向,若按照袁宪进言,只尊儒学,那与当朝百学共进的思想相悖。

    毛喜建议,应再将道家《老子》、《庄子》、《列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等学派经典著作同归入科举制核考范围内。

    苏东听完毛喜之言,心中便是一惊,暗叹自己大意疏忽,差点酿下大错,若不是毛喜提出,苏东他之前确实忽略了这一点。

    要知道而今南朝陈所提倡的是文化齐鸣,各文化兼容并蓄,以求重现春秋、战国百家齐鸣的文化巅峰,而若只将儒家经典归于核考范围,其他的学派一概不考,那无疑是在宣布从此只尊儒学。

    苏东细思恐极,心中大赞毛喜,对于毛喜的进言很是满意,当朝给予称赞。

    司马申再进言,提出应再将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五礼(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纳入核考范围。

    苏东觉之有理,数学和思想品德本便与语文和历史一样重要,凡学子皆应熟学。

    皆是重要,皆是应学,皆不能忽视,但这样皆算下来,核考的范围实在过大。

    苏东核算了一下,这么多的学派藏书、再加上九数,五礼等,恐怕一个学子专心学上十年也无法全部学透,实在有点过于强人所难。

    之后陈伯山、江总及其余四部尚书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苏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一记在心中,

    萧摩诃、司马申进言武举人核考范围。

    武科举应以五射(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五礼(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为主,并应考义理,掇石,扛鼎,御马,再考兵器(十八般兵器任选其一)。

    苏东觉之可行,记于心中。

    科举制意义深远,对于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的归类上,苏东也有自己的想法。

    主内事,擅长内政治理的文举人需有;主作战,骁勇善战的武举人也需有,而除过这两种,苏东还有一种想法,那便是为那些只尊兵家或纵横家的独特谋士专开一类科考之门。

    三国枭雄曹孟德之所以能从一个的北部尉逐步成为驰骋天下、执掌一方的藩皇,除过他有善于内政的文士、骁勇善战的悍将外,还与他数不胜数的军事谋臣有分不开的关系。

    苏东而今的军事谋臣仅有司马申一人,在军事谋略这一块苏东可用的人才实在太少,而且司马申年纪已大,按照正史所记,司马申将病逝于56年,距今也只剩下四年时间。

    四年时间,实在太短了,司马申可能没就没了,苏东怎可能将未来寄希望于一个与死神争天天的人?

    苏东要在科举制之下开创兵谋这一科的举试,主要面对那些富有军事头脑,却不擅长御马扬鞭,也不擅长儒文科考的特之士。

    苏东要揽尽天下富有军事谋略的才,为未来兴兵北伐,运筹帷幄,一统天下做准备。

    太极殿内,十一重臣共执科举制完善。

    从三月二十二起,至三月二十四傍晚时分,持续了整整三天的科举制完善终于拉下帷幕。

    苏东这次并没有将科举制完善一事摆上前朝,让前朝文武百官共议,共同确定。

    因为上次隋兴兵汉口及后续议和之事,前朝百官共论,百口嘈杂,分歧过大,以至前朝混乱,一发不可收拾,差点生出事端,苏东至今还记忆尤深。

    所以这一次,苏东学乖了,诏十一重臣共同于太极殿完善科举制,确定科举制一系列制度后,再于前朝直接行天子令颁布,那样,前朝百官纵算意见再有分歧,也只能遵从。

    毕竟,袁宪、毛喜、司马申,萧摩诃等九大士族重臣都已通过,他们那些末流士族也难以再随大势,起哄喧哗。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