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快看小说 > 皇明天子 > 第一百零八章 江南赋税岂止繁重

第一百零八章 江南赋税岂止繁重

    朱由检没想到追查一个杭州的沈家,就招致了巨大的动荡。

    当然,不是大明的明公们又闹腾什么幺蛾子,他们也就敢在裁撤驿站这种小事上,张牙舞爪。

    真正涉及到了核心问题,多数明公都会选择明哲保身。

    杭州沈家的追查,并不是和王化贞案子牵连甚广,事实上,沈光祚在介绍了毛文龙当他的游击之后,双方就没有了什么交集。

    因为后来毛文龙已经离开了王化贞手下,参加了辽东的武举考试,列名第六,获得了安山卫百户的封爵,而后立刻因为战功升为了千总。

    这都和王化贞没有多大关系了。

    随后毛文龙在王化贞的授意下,带领一百九十七人攻打镇江辽东军镇,这虽然是王化贞下的命令,但是怎么看一百九十七人攻打镇江辽东军镇,都有些送死的味道。

    锦衣卫追查杭州沈家,追查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杭州沈家的财富到底从何而来。

    沈家,长期担任的角色,就是苏淞地区的米粱,海漕之人。

    将苏淞八府之地的漕粮,偷偷送到渤海湾,然后自天津卫入漕船,至通州入京通两仓,皮岛就是他们的中转站。

    也就是说现在丢了皮岛,大明连漕运的粮食都无法得到充分供应。

    而海漕,在大明是非法的行径。

    元朝的时候,所有的江南诸府的粮草,皆由海运运至北地,可是到了大明朝,就变成了沿着京杭大运河押解。

    但是京杭大运河押解粮食,且不说盘踞在京杭大运河上的明公们有多少利益,也不说大明的无为老母又在里面吃了多少,就是这粮船被那些各地的群小们,攀附上船偷粮,就是一件江南押解粮食进京交付漕粮的百姓,士绅们,不得不头疼的大问题。

    漕粮一石,押解进京实为一石七八斗,而且这一石七八斗还是官面上的数据,民间上纳与粮长,又不知道加派了多少。

    早在嘉靖三十九年、隆庆初年、万历九年,大明开渤海湾,海运粮草,江南从明公到士绅再到普通的农户,无不合邑人民欢呼动地,群赴仓纳粮。

    可惜,后来张居正死了,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几十年的努力,瞬间化为了乌有,再也没有人提这海漕之事,其中利润之丰厚,让沈家直接做了那杭州府的首富。~

    这是沈家的财富密码,现在被大明的皇帝调查出来了。

    朱由检并打算追究沈家的违法行为,他看到这件事之后,只能沉重的叹息。

    大明的百姓,岂止是忠君爱国四个字可以形容?

    大明对苏淞八府之地,非常的不友好。

    苏淞八府之地包括了应天、镇江、常州、苏州、松江、湖州、嘉兴、杭州八府,这八府一共承担了大明共计四百一十五万石的漕粮。

    大明一年的漕粮大约在两千两百万左右,而这八府之地,就承担了五分之一的税赋。

    苏淞八府之地重赋税,可不是玩笑。

    以江苏高淳县为例子,他们本身不产粳米糯米,就不得不到高宝县去购买,甚至需要跑到山东的凤泗县才能购买得到所摊派的粳米。(.

    而江苏各州府县都有巨大的摊派压力,不得不四处求购,每到这种时候,苏州就开始大规模内斗,而且极易升级为械斗,大明人都喜欢嘲讽江苏为散装江苏。

    这种局面下,苏州高淳县的每一任县令,苏州府的每一任知府,浙江布政司的布政使,每年都在上书同一件事。

    求求你了,万岁爷,让我们漕粮改折银吧!

    当然每一任的大明皇帝统统都是留中不发,从来未曾受理。

    哪怕是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都不敢动江南八府之地漕粮改折。

    一方面是因为漕粮改折银,会影响到大明京师的粮食安全,另外一方面,涉及到了大明朝初建的时候的矛盾。

    当时朱元璋在滁州,而张士诚在苏州,苏州从上到下支持张士诚,本身张士诚也是他们推出逐鹿天下的人物。

    后来朱元璋和张士诚在鄱阳湖上大决战,好悬一股东风吹,朱元璋的小船烧了张士诚的铁锁横江侥幸获胜,否则张士诚的大船在鄱阳湖全胜而出,那天下就不姓朱,改姓张了。

    这是一个极大的政治路线问题,哪怕是张居正都绕不过去。

    万历九年之时,全大明,连辽东的建奴都享受了一鞭法带来的好处,但是江南八府、浙江、湖广、浙江三省,不准折银。

    当时的布政司和两名知府、三名知县于官衙上绝笔书,请求朝廷折银,随后自缢身亡。

    张居正迫于压力,将部分役折了银,又偷偷改漕运为海运,当年,江南近五百万的漕粮,如数入库,江南士族连章上书夸赞万历皇帝的英明,夸赞张居正这个首辅真乃是大明的太岳相公。

    一时间有海晏河清的景象。

    可惜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一死,当年海漕改回了河漕。

    如果连建奴都能享受的政策,浙江、湖广、江苏无法享受,稍微松一点剥盘,就是圣明之君,这不足以说明江南百姓忠君爱国。

    那大明自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亲自下令,着令凡户部官不得用浙江江西苏松人,这道命令就是在仕途对江南的打压。

    不仅如此,这道政令的背后还有各州府县的典吏文书,但凡是涉及到财会问题,都也不能使用浙江江西苏松人。

    这就是大明典型的一等朱、二等官、三等汉民、四等蛮、五等南。

    其实鞑清也压根没有解决江南重税积欠的问题。

    比如顺治十三年,鞑清户部尚书车克,就上书:江宁苏松常镇五府,计五、六、七、八等年,积欠二百余万两,钱粮甚多。

    江南等省原未完成八、九、十年份银共三百五十九万三千八百二两五钱零。

    到了顺治十八年,康熙继位的时候,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等官公同会议得,江南本年不敷五百七十万有奇银两。

    顺治十八年的时候,过年的第一天,顺治对大臣们口述遗诏了,第二天就病逝,撒手人寰。

    康熙继皇位的时候,江南那一年就欠了五百七十万两银子的税。

    康熙直接发动了江南奏销案,以刀斧手催缴税粮,在追缴逋欠钱粮的过程中,共革黜四府一县官绅士子一万三千余名,最终收缴钱粮共四万九千两有余。

    四万九千两,四舍五入计作:五万两,这就是杀了一万多学子追缴出的欠额。

    是鞑清的刀不够利吗?

    能把四府上万乡绅学子一刀砍了,一锅烩了,还不够锋利吗?

    但是鞑清就追了四万九千两的税银。

    鞑清一直到康熙五十年的时候,全国第一次耕地普查,才仅仅不到七百万顷,不到七亿亩的田地,其余全部荒废中。

    鞑清从崇祯十七年入关开始,到康熙五十年,一共经历了七十余年,但是土地耕种量依旧低于大明的永乐年间,刚刚超过了洪武末年的水平。

    鞑清初期,其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如此缓慢,在中国古代史上,极其少见,几乎没有。

    几乎新朝初立,天下安定之后,经济会迅速恢复,人口也会报复性的增长,耕地面积会直接反馈这种经济的复苏。

    在五十年的时候,会迎来第一个人口红利期,那也是一个王朝几乎最鼎盛的时候。

    但是鞑清到了七十年时候,还在“稳步”恢复中,丝毫看不到经济和发展的恢复。

    所以,鞑清压根就没有解决过明末的财政危急,清廷自始至终,也一直处于财政危急的时刻。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鞑清一直从顺治元年到宣统三年,一直在征收“征辽饷”,每亩九厘银,二百余年从未停止过征收。

    征辽饷,他鞑清征这个税赋,到底在征伐谁?

    但凡是财政上没有压力,他何必征这个包含歧义的税赋呢?

    说到底,还是穷。

    本身就是战争土匪性质的政权,只能通过一次次的劫掠,当打劫不动的时候,就会变成被打劫的对象。

    “王伴伴,叫毕自严过来,问问他上次那个户部右侍郎的那个阙儿还在吗?朕要给倪元璐。”朱由检对着王承恩说道。

    “可是太祖祖训……”王承恩第一时间意识到了不对劲,提醒了大明皇帝,这是一个政治路线的问题,这一刀下去,王承恩下意识的捂住了脖颈。

    朱由检看着王承恩古怪的模样,笑着骂道:“你也是古怪,朕又没说要砍了你,看把你吓得。”

    毕自严来的很快,把京师的雪地踩出了一道脚印,来到了西暖阁,即使万岁爷不叫他,也到了他定时向万岁爷汇报的时间点。

    这段时间,大明户部一直在削减宗俸,而他就是来汇报削减宗俸的成果。

    “倪元璐任户部右侍郎的事,毕尚书以为如何?”朱由检示意王承恩上背茶,直奔主题的问道。

    毕自严来的路上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当万岁问起的时候,毕自严恭敬的说道:“若是万岁这里没问题,那倪元璐上任自然没问题,左右不过是一个不视事的职位。”

    万岁这里的问题,就是由大诰背书的大明祖训,不过大明祖训也毁的八九不离十了,朱由检更是对这个不感冒。

    他比较信奉与时俱进,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不断变革。

    毕自严忽然想到了倪元璐现在还在长陵,满是笑容的说道:“不过倪元璐敢不敢,那就得看他自己了。”

    “哈哈!”朱由检也是跟着大笑起来。

    毕自严这个平日里不喜欢讲笑话的人,突然讲起来冷笑话,的确很好玩。

    倪元璐在长陵哭坟,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敢作敢当的角儿,大明皇帝这个时候,不仅不计较他骂皇帝的事,还给他升了官。

    但是这位置,可不是什么好位置,需要很大的勇气。

    苏松人当户部右侍郎,这件事的压力就来到了倪元璐的身上,他到底是不是他自己口中,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了。

    “好了,景会,我们不提他了。”朱由检笑着喝了口茶,问起了削减宗俸的问题。

    景会,是毕自严的字。

    毕自严掏出了账本指着账目说道:“万岁,削减宗俸,明年预计户部太仓可入银两百余万两。虽然不多,但是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明年钦天监预计田赋银为两千三百五十七万两,其中起运京师约为一千七百八十五万九千有奇,岁需一千三百余万,加以各项经费二百余万,计岁出至一千五百七十三万四千有奇,凡二百一十二万五千有奇,这是账目。”

    “景会这账做的真的是越来越厉害了,你这做账,朕十分的放心。”朱由检说着放心,还是拿起了算盘,不停的抽出几个账目和历年进行比对,偶尔还会敲打着算盘。

    掌握军、财、吏权是一个皇帝的必修的科目,哪怕是账目再过于繁琐,也要耐心的抽查。

    并不是说毕自严不值得信任,而是这是皇帝的职责。

    朱由检抽查了三十多条账目,并且和历年的核算之后,确保无误之后,笑着问道:“今年的账目为什么比往年都要算的快一些,我记得以前的时候,总是到年底的时候才能核算,有时候甚至得正旦除夕还在灯火通明的盘账,今年这离过年还有近十五天,这账就算完了?”

    “万岁明鉴,最近户部得了一物件,倒是有趣,算起账来倒是快了很多。”毕自严点头说道:“不过都是些旁门左道罢了,万岁,臣有封奏疏。”

    朱由检刚要打听这什么神奇的物件,结果毕自严拿出一本奏疏来,朱由检看了半天。

    其实刚才算账的时候,朱由检就发现了问题,因为毕自严给的起运数字不太对。

    毕自严给的起运数字为一千七百八十五万九千有奇,预期田亩赋银为两千三百五十七万两,起运就是七成半,给地方留存就只剩下两成半了。

    其实大明的赋税有点像后世有段时间的国税和地税一样。

    大明的所有的收入分为起运、留存两种,起运就是运送进京,留存就是留在地方。

    按照惯例,起运和留存,大明一直是起、存相半。

    “其实这就是当年张太师和高老师父为何要压着宗俸二十年不发给他们的原因,就是为了把起运的比例做到三比一去。”毕自严点头的说道。

    张居正和高拱两个人,克扣宗俸长达二十年之久,搞得有些朱家子弟,都上街乞讨卖艺维生,弹劾张居正的奏疏都能把整个乾清宫给塞满了。

    其实张居正的目的,就是把这笔钱,押解进京。

    毕自严出神的看着暖阁外的大雪,笑着说道:“说起旧事,当年张太师走了之后,宗藩们高兴的夜不能寐。”

    “天启二年的时候,先帝要复给张太师复官,宗藩们却无一人反对。”

    “宗藩那个时候,才发现,这笔钱,不是张太师不给他们,而是都被截留了。张太师走了,大部分的宗藩的日子,过得反而更难了。”

    朱由检不由的点头,其实张居正死后的凄惨下场,让大明人人自危,人亡政息、求荣得辱这两条亡国之兆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其中难不成还有什么隐情不成?”朱由检疑惑的问道。

    :。:m.x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